東盟擁有六億消費群體,GDP為15億歐元,地理區域橫跨440萬平方公里。該10國聯盟包括文萊、緬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正在呈現出一種樂觀的增長趨勢。東盟國家的出口收入主要依靠美國和歐洲,逐步轉向迎合地區消費。隨著地區消費開始增長,緩解了全球經濟危機對東盟產生的影響。面對需求下降、價格波動、產能限制及勞力短缺等不利因素的影響,東盟塑料工業仍呈現出可靠的9%的平均年增長率。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的數據,ASEAN5的增長率將達到6.1%。ASEAN5由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組成,類似于BRIC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食品包裝。
中國優勢下降,中國的快速增長產生了巨大的投資額,但是物極必反,2012年中國的競爭力下降,因為經濟增速放緩,出口增長率從2010年的34%下降到2012年非常低的2.7%。同時,作為塑料和橡膠行業的標桿-汽車量增長率從2010年的7.3%下降到2012年的3.7%,降低了一半;建筑行業增長率從2010年達到的峰值20%突然下降到2012年的1%。盡管經濟增速減緩,但中國在2012年的平均增長率仍達到7.5%,預計今年將增長8.1%。雖然不像以前增長迅猛,但分析家仍預計中國到2016年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盡管如此,工資增長,商業刺激又偏重有利于當地制造商,致使中國的優勢下降,據波士頓咨詢集團預測,到2020年,生產成本將提高到現在的2-3倍。所有這些因素對東盟國而言是好預兆,由于生產成本存在的差距,生產會從中國轉移到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稱,印刷或有機電子產品以及綠色電子產品、生物電子產品和安全裝置是新加坡電子行業新興的增長領域。印刷電子產品已占到該國電子產品總生產量的10%,根據BCCResearch的數據,到2020年將增長30%,而全球市場預計到2016年將增長到超過94億歐元。應用場合包括一次性電子產品、零售業安全傳感器標簽、柔性顯示設備和智能包裝(可檢測出食品過期)。實際上,新加坡工程材料研究所(IMRE)利用納米技術率先開發出了用于電子產品和薄膜太陽能電池的一種突破性高分子材料,利用該材料可以降低半導體材料的成本,加快生產速度,食品包裝袋。
泰國:生物塑料領域的主角,在泰國,政府大力推動的生物塑料會使本國以及亞洲可生物再生材料市場都受益,分析報告(亞太地區可生物再生材料市場戰略分析)預計,亞洲可生物再生材料市場在2018年前將以超過19%的速度增長。2011年,亞太市場的銷售收入為3610萬歐元,預計到2018年將達到1.3億歐元。到2021年將泰國打造成地區生物塑料中心的倡議,始于2006年啟動的旨在推動該計劃的15年發展戰略。這很可能取得成功,因為該世界第三大生物塑料生產國(位于日本和中國之后)擁有所需的農業資源、基礎設施和政府平臺。
還取決于其生物基聚乳酸(PLA)的生產能力。泰國PLA生產能力將從2011年的182,000噸/年增長到2020年的721,000噸/年。而亞洲PLA的生產能力預計將增長到350,000以上。但大多數產能將出口,因為國內需求量仍較小。對于東南亞其他國家,尤其是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政府對生物材料的強力支持以及豐富的農業原料也將會推進這些國家強大的PLA的生產,因而到2020年,該地區將有可能會超過北美的生產能力。
印度尼西亞:包裝產品的增長前景,全球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報告稱,到2030年,印度尼西亞將增加9000萬新的消費者,成為世界第7大經濟體。因此,該國在包裝工業找到了增長方向,與前一年相比,2012年銷售收入增長了11%,達到32.7億歐元。到2016年,預計包裝行業的銷售收入將會翻一番,年增長率會高于10%。2011年印度尼西亞塑料耗用量為280萬噸,到2012年增長到300萬噸。所消耗的所有塑料中,幾乎70%用于食品和飲料包裝行業。據印度尼西亞包裝協會統計,在國內食品、飲料和醫藥工業包裝需求增長的推動下,一半以上的需求來自塑料軟/硬包裝,食品袋。